数字印刷在满足短版图书印刷上确实具有优势
国内的图书印刷至今依然以胶印为主,近年来也有企业出于环保考虑尝试柔印工艺,但由于柔印的制版成本相对高昂,质量也难与胶印媲美,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柔印在满足短版图书印刷上的劣势则更大。
时至今日,数字印刷除了其产品缺乏大众心理承受范畴内的性价比外,在满足一般图书印刷上已基本不存在问题。在2016年德鲁巴印刷展上,小森公司在展位上十分自信地陈列着采用胶印与数字印刷分别完成的同一画册,让参观者做比较。其后,在艺术类图书印刷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雅昌公司又率先安装了3台B2幅面的IS 29数字印刷机,这也是对数字印刷工艺的认可。客观地说,数字印刷走到这一步也花费了不少时日,这中间既有设备供应商对设备持之以恒的改进,也有出版社编辑观念上的转变,他们开始接受新工艺完成的产品。
记得十多年前,在印刷企业采用数字印刷设备取代传统打样工艺时,编辑们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看惯了传统打样,签样后要求企业在规模化生产时按图索骥既属理所当然而且也容易跟像,但数字印刷完成的打样,要求印刷在色彩还原上做到完全一致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经过一段时间从主客观两方面做的努力,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印刷产品。
基于现时采用数字印刷与传统胶印两者在支出平衡点上还偏低,所以印刷数量上千的产品依然大都选用胶版印刷,如若能把数字印刷的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质量进一步提升,两种生产工艺间的平衡点上升到千本,相信运用数字印刷图书的比重就会大幅提升。这中间,年青一代工薪收入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性价比不足影响着数字印刷在图书印刷领域的快速发展
性价比不足是影响数字印刷在图书印刷领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更何况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胶版印刷工艺,有质量、有效率、价格还富有竞争力,加上组织合版印刷又大大提升了胶版印刷的议价空间。
与传统印刷比,数字印刷有着不少自身特色,这导致在某些领域的市场竞争是不充分的,降低了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
比如,由于数字印刷设备采用的成像原理不同,零备件与耗材缺乏通用性,在实现了设备销售后,供应商实际上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企业的生产。因此,数字印刷设备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实现销售前,完成了设备销售,只要企业不变换设备供应商,供应商就能长期从印刷企业身上抽血。
比如,数字印刷按张计价,控制价格的不完全是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由负责设备维修与耗材供应的供货商决定。而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温水煮青蛙,数字印刷企业大都已接受这种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省却了维修工人,但正因为此,在供应商推出新设备后往往以原设备已缺乏更换零件为由逼着企业不断地更新设备。因此,生产企业抱怨是在为供应商打工。
迄今为止,数字印刷的性价比不高,导致出版单位在选择印刷方式时依然会首选传统胶印。即使已经引进了数字印刷设备的印刷公司,除了为数量有限的短版图书提供印刷服务外,更多时间还是用于制作样书或完成缺数补版。一方面是设备的利用率不足,另一方面是单位制作成本远高于传统印刷,这就决定了数字印刷在现状下难以得到快速推广。多方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务之急。
完成“两次编辑”的要求迫使印刷企业加强印前制作力量
数字印刷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很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操作数字印刷机就是在控制按钮。但是,数字印刷的大量工作在于付诸印刷前的再加工,这对印前制作提出了新要求。
事实上,伴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在编辑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出版社与印刷厂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适应这种的变化同样是印刷企业提升为出版社服务能力的需要。具备充足的印前设计、制作能力,就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适合数字印刷生产的业务,反之亦然。有出版工作者将此归结为“二次编辑”,通过印刷厂的工作,提升配图的质量,让整本图书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这套图书的出版过程中,该书以构建成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为背景,描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让国人更深入地了解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全书采用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的方式,风格与《上下五千年》一书相同,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本书原来选择在传媒集团内的一家企业印刷,但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坚持印刷就是真实还原原稿的理念,后来移至雅昌上海公司印刷,雅昌在承接了该项目后安排为数不少的印前制作人员对出版社提供的图片逐幅进行调图修正,最终达到忠于原图但又优于原图的要求,让出版单位感到满意。
这一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时代在变化,年轻一代对阅读观赏性提出了新要求,图书更多地强调图文并茂,甚至是同步植入两位码,实现图文与音响相匹配。如果说从前的作者得完成全部稿件后才交付编辑完成后续工作,那现在书中的不少图片来自于网络,这些图片用于印刷难有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印刷厂帮助做第二次加工。网络时代出版社对印刷企业的这一要求,如果印刷厂不能响应,依然按照真实还原作为工作标准,那就不可能达到出版社的要求。相反,帮助编辑进一步提升配图的质量反倒成了印刷企业的一项新任务。对此,印刷企业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其实,培养一支具有能力的印前制作队伍,帮助客户提升图片质量是数字印刷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做好了能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增加业务量,反之,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业务就势必流失。
由预造货转为按需印刷,商业模式的转变同样以性价比为基础
长期来,出版社采用预造货的方式组织图书出版,其好处是单位成本低,质量上乘,存在的问题是:预造货既需占用一定量的资金,而且万一销售不对路,图书就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甚至是因滞销而无奈报废。按照可以查阅到的总局公布的数据,时至2012年末,我国新华书店与出版社的图书库存金额已达880.94亿元,该数字大于2016年实现的832.3亿元的图书出版营收,不可小觑。
变传统的预造货方式为根据市场订单实现按需印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这得转变已经做得得心应手的现行商业模式,由历史上以出版社为导向,读者唯有用脚投票改为由读者主导,出版社按照读者要求完成图书印刷的逆向模式。这个转变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参谋长曽鸣的说法:“只有当C2B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整个商务的全链路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这话说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道理,传统时代崇尚的是B2C,“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但互联网时代崇尚的是C2B,“企业按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而且,唯有“大规模兴起”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图书领域改变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此。
数字印刷在凤凰传媒印刷公司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与集团领导观念领先并且积极推动联系在一起,没有数年前集团副总经理黎雪先生向出版社编辑们灌输图书成本应该在制作成本外再加上资金占用成本的观点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凤凰数码印刷。当然,黎总观念上的前瞻性还不止于此,包括积极推动出版社数字化发展、在线编辑、印刷企业大步走向海外,都领先于业内其他单位。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数字印刷在图书印制领域的走强关键在于传媒集团领导观念上的转变。用曽鸣提升到商业逻辑上的说法,就是要真正从历史上的B2C转向互联网时代的C2B,尽管完成这一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应该是图书编印发革命的一个方向。
加紧发展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制造能力,在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上下功夫
导致我国数字印刷产品缺乏性价比,或者说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的根源,除了观念还没有变到位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太高的对外产品依赖度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产品的单位成本,扭转这一现象,增加在数字印刷设备制造上的投入,像高铁具备后发优势一样,增强国内企业在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上的集成能力十分重要。
直接出印版机(CTP)1985年亮相于德鲁巴印刷展,之后很长时间在国内推广不开,究其原因,非印刷人不了解而是设备与耗材依赖进口成本太高,让印刷人可望而不可及。直到跨进新世纪,国产CTP设备快速走向市场,大幅拉低了售价,才迎来了市场普及,也才有了北京市政府把淘汰传统晒版列入2017年目录的可能。
事实上,数字印刷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建筑装潢领域与纺织印染领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在于相对于商业印刷此类设备的精度要求较低,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就迈得较快,
数字印刷要在图书印制领域乃至于其他领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十分关键的是从设备到耗材都要陆续走向本土化、国产化。时代是在向前发展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一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时代在变化,年轻一代对阅读观赏性提出了新要求,图书更多地强调图文并茂,甚至是同步植入两位码,实现图文与音响相匹配。如果说从前的作者得完成全部稿件后才交付编辑完成后续工作,那现在书中的不少图片来自于网络,这些图片用于印刷难有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印刷厂帮助做第二次加工。网络时代出版社对印刷企业的这一要求,如果印刷厂不能响应,依然按照真实还原作为工作标准,那就不可能达到出版社的要求。相反,帮助编辑进一步提升配图的质量反倒成了印刷企业的一项新任务。对此,印刷企业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其实,培养一支具有能力的印前制作队伍,帮助客户提升图片质量是数字印刷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做好了能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增加业务量,反之,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业务就势必流失。
由预造货转为按需印刷,商业模式的转变同样以性价比为基础
长期来,出版社采用预造货的方式组织图书出版,其好处是单位成本低,质量上乘,存在的问题是:预造货既需占用一定量的资金,而且万一销售不对路,图书就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甚至是因滞销而无奈报废。按照可以查阅到的总局公布的数据,时至2012年末,我国新华书店与出版社的图书库存金额已达880.94亿元,该数字大于2016年实现的832.3亿元的图书出版营收,不可小觑。
变传统的预造货方式为根据市场订单实现按需印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但这得转变已经做得得心应手的现行商业模式,由历史上以出版社为导向,读者唯有用脚投票改为由读者主导,出版社按照读者要求完成图书印刷的逆向模式。这个转变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参谋长曽鸣的说法:“只有当C2B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整个商务的全链路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这话说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道理,传统时代崇尚的是B2C,“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但互联网时代崇尚的是C2B,“企业按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而且,唯有“大规模兴起”才会“彻底地被互联网重构”。图书领域改变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此。
数字印刷在凤凰传媒印刷公司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与集团领导观念领先并且积极推动联系在一起,没有数年前集团副总经理黎雪先生向出版社编辑们灌输图书成本应该在制作成本外再加上资金占用成本的观点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凤凰数码印刷。当然,黎总观念上的前瞻性还不止于此,包括积极推动出版社数字化发展、在线编辑、印刷企业大步走向海外,都领先于业内其他单位。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数字印刷在图书印制领域的走强关键在于传媒集团领导观念上的转变。用曽鸣提升到商业逻辑上的说法,就是要真正从历史上的B2C转向互联网时代的C2B,尽管完成这一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应该是图书编印发革命的一个方向。
加紧发展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制造能力,在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上下功夫
导致我国数字印刷产品缺乏性价比,或者说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的根源,除了观念还没有变到位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太高的对外产品依赖度毫无疑问地提升了产品的单位成本,扭转这一现象,增加在数字印刷设备制造上的投入,像高铁具备后发优势一样,增强国内企业在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上的集成能力十分重要。
直接出印版机(CTP)1985年亮相于德鲁巴印刷展,之后很长时间在国内推广不开,究其原因,非印刷人不了解而是设备与耗材依赖进口成本太高,让印刷人可望而不可及。直到跨进新世纪,国产CTP设备快速走向市场,大幅拉低了售价,才迎来了市场普及,也才有了北京市政府把淘汰传统晒版列入2017年目录的可能。
事实上,数字印刷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建筑装潢领域与纺织印染领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在于相对于商业印刷此类设备的精度要求较低,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就迈得较快,
数字印刷要在图书印制领域乃至于其他领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十分关键的是从设备到耗材都要陆续走向本土化、国产化。时代是在向前发展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所属类别: 行业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